广西宾阳炮龙节:炮龙狂欢 代代起舞 炮龙节源于何时,宾阳人说不清楚,宾阳的县志也并没有明确的记载,众说纷纭,但据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:宋朝的皇祐年间(公元1052年),宋朝为了征伐南蛮侬智高,令狄青大军直赴广西征剿。但狄军征战至昆仑关时,由于地势险要和侬军的死守,狄军屡攻不克。当时正值农历元宵节,狄青为了麻痹侬智高,便下令驻扎在宾州城的兵士大闹元宵之夜。狄军多为中原一带的人,擅长舞龙、杂耍等多种技艺,他们以稻草扎成龙,以火烧竹子,既当照明,又把竹子燃烧爆裂后发出的响声当做爆竹而狂舞龙。侬智高获悉,便放松了戒备,而狄青则趁此连夜出击,攻克了昆仑关。宾州人以为如此舞龙是一种兴旺之举,因此以后每年元宵节都舞炮龙,一直延续至今,并随着时代的文明进步和科学的发展,日臻成熟和完善。 正月十一在宾阳,炮震千山醒,龙腾百业兴,炮龙因承载着众人的梦想,年复一年,代代起舞,终成独特的地方文化。 不管说法如何,炮助龙兴,龙凭炮威的正月十一炮龙节已在宾阳人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。 炮龙节是宾阳人的文化遗产,是宾阳人最值得骄傲的地方,最宝贵的财富。在过去的两年里,我县成功举办了两届"百龙舞宾州"炮龙节活动,进一步展示我县深厚的文化底蕴,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,打响炮龙文化特色品牌,为炮龙节注入了更丰富的文化元素,也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旅游、娱乐的平台,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。 百龙舞宾州,百龙闹宾州。一百条翻飞的巨龙伴随着电光火石,把宾阳县城"炸"个红红火火,酣畅淋漓。 舞炮龙、看炮龙,少不了要说说炮龙的扎制。炮龙节上所舞的炮龙一般由当地居民自发组织、制作。炮龙比一般常见的舞龙大许多,短的有7节,长的有11节,龙长30--40米不等,龙头和龙尾由竹篾扎制,用砂纸装裱,龙身由麻绳串联,用黄色布包裹而成。 神秘的炮龙,促使笔者走访了芦圩镇中和街的民间艺人,有幸观摩了炮龙的制作过程,并把艺人们精湛的"绝活"拍成了照片。炮龙节要炸炮龙、钻龙肚、捋龙须、抢龙珠,期待你年年参与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