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最早的名字叫“蜀王城”。从古蜀国的出土文物考究,成都北门的文殊院一带,可能是古代蜀国蜀王城的中心区。在北较场五担山,有蜀王妃的墓冢、石镜和王女墓;在西北桥、罗家碾、百花潭附近,也先后发现不少古蜀国的墓群。在羊子山土台发掘的城墙,高约10米,说明蜀王城城池的规模不小。 到公元前311年,秦惠王改蜀国为郡,由郡守张若和张仪指挥建筑“秦城”。城围6公里,城墙高七丈(古时的一丈相当于现在的六尺多).城下修有仓库,城墙上有观察哨所、垛楼和碉楼,城内修了街道和官府衙门。整个秦城由太城和少城两部分组成。 秦城又叫“龟城".传说张仪指挥修城墙屡垮,后发现一乌龟绕城而行,便按其足迹修筑,果然牢固,因此叫龟城。到汉代,在成都织锦业最休中的地方设置官署,任命锦官,修筑了“锦官城”。据东晋李膺《益州记》载:“锦城在益州南,笮桥东,流水南岸,昔蜀时故锦官处也,号锦里,城墉犹在。”推想其城旧址,很可能就在现在的百花潭花园一带。又因唐、宋诗从多以“锦江”、“锦城”作为成都的象征,所以成都又有“锦城”的称呼。 在唐代,由西川节度使高骈主持修建的城叫“罗城”。于唐僖宗乾符三年(公元876年)开始扩建,城墙周长12.5公里,高达二丈六尺,共有10道城门. 城墙上面有楼、橹、廊、庑5600多间,是规模较大的一次扩建。后唐明宗天成二年(公元927年),西川节度副使孟知详想割据四川称霸一方,在罗城外修建了一座“羊马城”。城周长21公里,高一丈七尺,墙基宽二丈二尺,共有9道城门。因打仗需要大量的粮食和肉食,粮食充足而肉食不易征集,所以修筑着马城用来饲养牛羊马匹。 明代洪武十一年,由蜀郡指挥使赵清等在蜀城基础上扩建了“明城”,城墙都加高八尺,周长近15公里,有5道城门,在明末时毁于战火。康熙年间,四川巡抚在明城废墟上重建了“清城”,城墙高三丈,宽一丈八尺,周长6公里长;城区面积南北长35公里长,东西宽45公里多。 在城西南角隔出一座给八旗官兵及家属居住的“满城”,城周长2公里多,有5道城门,其范围约在如今的西大街、八宝街、东夺根街、君平街、包家巷的区域内。 辛亥革命后,满城被称为“少城”。据说:“成都”这名字的来源,是在早期开发建设城市时,“一年而所居成聚(村落),二年成邑,三年成都”的发展速度下而取名为“成都”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