捷克登山奇遇:两驴友的“黄金奇遇”,这里头藏着什么法律界的骚操作? "雨过天晴那会儿,我和老张正在山坡上休息休息。他的登山杖猛地扎进了岩缝,这一用力之下碎石哗啦啦地往下掉落——估计你也想不到!泥里竟滚出个铁罐子,那裹着湿泥巴的表面,透着金属般的冷光!"讲述这段经历时,马雷克眼里依旧闪着那天的兴奋光芒。 2月份他和好友在兹维奇纳山的这一段经历,成了当地街头巷尾最为热门的“现实版寻宝故事”;而且他们当时都没想到这次经历会这么受到关注。 海拔1200米的"历史礼物" 故事发生在靠近溪涧的斜坡处,马雷克对此记得格外清晰。 连续不断的雨水将表层的泥土冲刷开了,那金属所发出的反光犹如星辰坠入泥中一般。两人握着登山杖,小心翼翼地撬动着岩缝旁边的碎石。一个直径为20厘米、高30厘米的锡罐“骨碌”一声滚了出来,并且就好像是从历史中跌跌撞撞走过来的一位访客一样。 "手都在发抖 打开盖子的瞬间,600多枚金币,以及银饰,在潮湿的空气中散发着暖光,就好像19世纪的风,竟然突然间吹进了山坳。 专家确认了,这些硬币分别来自奥匈帝国、奥斯曼帝国、法国、意大利等六个不同国家。在这些硬币里,历史最久远的一枚,能够追溯到1808年呢。而且这毫无疑问成了19世纪中欧贸易的“活动记录册”,真的很让人震撼。 东波希米亚博物馆,估算其市场价值,超过34万美元(约247万人民币),而且其实它的历史价值,难道说又是金钱能够轻易衡量的吗? 10%奖金的"双赢之策" 我们常说"拾金不昧"是美德,而在捷克这背后有更实在的"法律保障"。 根据《文化遗产保护法》(央视新闻、搜狐等媒体曾报道):偶然发现的成组文物,需在72小时内上报,国家评估后,发现者可获得10%的奖金上限约14万人民币),其余归国家所有。 马雷克与老张此次恰好分得大概24.7万人民币,——这既使那老物件能够被妥善地保存下来,而且还让发现者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,这样的法律设计,确实巧妙! "这不是第一次了"博物馆工作人员笑着透露,2018年南摩拉维亚有位农民耕地时,翻出12枚14世纪的金币,最后获得了23万人民币的奖金,"现在老乡们看到老物件,第一反应不是藏起来,而是掏出手机打给文物局——谁会拒绝合法的‘意外之财呢 从"私藏"到"上报"的法律妙招 以前看欧洲电影时,总觉得“挖宝”乃是个人之事。不过捷克所推行的这一套“10%激励强制上报”的组合举措,竟完全改变了这般观念。 "没有奖金谁愿意麻烦"马雷克坦诚地说,"但要是藏着不说,万一被查出来罚款坐牢那才是真的亏"法律就像一根有弹性的绳子,既约束了"私藏"的念头,又给予了"上报"的动力 现在这批珍贵的物品已经安稳地放置在了东波希米亚博物馆,估计过不了多久就会和游客正式见面啦。本地的媒体把马雷克的事迹给报道了出来,在评论区里几乎全是那种“下次爬山得带上放大镜”之类很幽默的调侃。 启示 从山坡上那泥制的罐子,到博物馆里的玻璃柜子;从“暗暗地藏”,到“积极地报”。在捷克的宝藏故事当中,告诉我们极为质朴的道理:对文化遗产的保护,从来都不是像“大道理”那样轻松容易的事情。当法律将“个人的利益”与“公共的责任”相融合之际,即便偶尔的“寻找珍宝”,也能够转变为全体民众参与的文化守护行为。 下回爬山,要是您也碰到个"泥罐子"——先别急着扒开,记得先给文物局打电话啊! |
体验穿“机器腿”登山,驴友说两天一夜行程
冰湖里惊现“人腿”,驴友冒险施救!真相令